要想明白initrd产生的原因,带要从linux启动说起。其实装入本地linux系统时可以不用initrd,只要在kernel参数中加入root参数就可以了。
在boot loader如grub等装入kernel后, kernel需要执行系统中的/sbin/init, 读取这个文件就必须先mount根文件系统。 早期是通过启动时的root=参数告诉内核根文件系统在哪个设备上。
随着硬件和技术的发展,现在根文件系统可能位于一个网络存储如NFS上, 可能由于RAID而散布于多个设备上, 可能位于一个加密设备上需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,这时root=参数就显得不够了。
为了应付这种局面, 先后出现两种机制来作为boot loader装载kernel到真正的/sbin/init执行这个启动过程的桥梁:initrd和initramfs。
两者有类似的地方,比如都是由内核执行其上的某个程序(initrd是/linuxrc, initramfs是/init),由这个程序决定加载什么驱动以及如何装载根文件系统。
例如,把linux装入U盘中时,就要用到initrd。这里不是指把系统做成initrd直接加载成内存式linux,而是像本地硬盘上那样是非镜像型的linux系统。
为什么必须要用initrd?我们可以从启动过程来看。首先,由如GRUB的引导加载器加载内核,这时可以识别U盘,如果你是从U盘启动的,那么U盘为hd0。这一切都是GRUB可以识别U盘的存在。
当内核加载后情况就不一样了,内核之中一般是没有U盘驱动的,那它就 找不到U盘,更不用说U盘中的系统了。所以就要用initrd来加载U盘驱动,并执行系统中的/sbin/init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