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4) -F:这个命令通常和-a一起使用,它会为每一个mount的动作产生一个行程负责执行。在系统需要挂上大量NFS文件系统时可以加快加载的速度。
(5) f:通常用于除错。它会使mount不执行实际挂上的动作,而是模拟整个挂上的过程,通常会和-v一起使用。
(6) t vfstype:显示被加载文件系统的类型。
(7) n:一般而言,mount挂上后会在/etc/mtab中写入一笔资料,在系统中没有可写入文件系统的情况下,可以用这个选项取消这个动作。
在使用mount这个指令时,至少要先知道下列三种信息:要加载对象的文件系统类型、要加载对象的设备名称及要将设备加载到哪个目录下。
(1) Windows 95/98常用的FAT 32文件系统:vfat ;
(2) Win NT/2000 的文件系统:ntfs ;
(3) OS/2用的文件系统:hpfs;
(4) Linux用的文件系统:ext2、ext3;
(5) CD-ROM光盘用的文件系统:iso9660。
在Linux中,设备名称通常都存在/dev里,/dev下的文件是特殊的设备文件,和特定设备的驱动程序相关联。这些设备文件的命名都是有规则的,可以用“推理”的方式把设备名称找出来。例如,/dev/hda1这个IDE设备,hd是Hard Disk(硬盘)的,sd是SCSI Device(U盘一般属于这种设备),fd是Floppy Disk(软盘)。
a代表第一个设备,通常IDE接口可以接上4个IDE设备(比如4块硬盘)。所以要识别IDE硬盘的方法分别就是hda、hdb、hdc、hdd。hda1中的“1”代表hda的第一个硬盘分区 (partition),hda2代表hda的第二主分区,由于一块硬盘上最多允许4个主分区,因此扩展分区的第一个逻辑分区从hda5开始,依此类推。
此外,可以直接检查/var/log/messages文件,在该文件中可以找到计算机开机后系统已辨认出来的设备代号。
可用sudo fdisk -l查看存在的设备
也可指定设备类型:
$ sudo fdisk /dev/sd? -l
在决定将设备挂载之前,先要查看一下计算机是不是有个/mnt的空目录,该目录就是专门用来当作挂载点(Mount Point)的目录。建议在/mnt里建几个/mnt/cdrom、/mnt/floppy、/mnt/mo等目录,当作目录的专用挂载点。例如要挂载下列设备,其命令可能如下: